创新现在已经成了热门话题。但到底什么是创新,该怎样来创新,由谁来创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成为近日在京结束的“技术创新与跨越式发展专家论坛”的焦点。与会的专家虽然对创新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他们都表示:创新是全社会的事,只有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才可能真正实现创新。
船舶系统工程部卢德华研究员认为,技术创新不仅要把思想工程化,转化为产品,而且要使之成为商品,实现市场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科研院所是支撑,企业是主体,高校是源泉。但是我国的企业在现阶段还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就需要用机制和政策来实现它的主体地位。此外,知识被垄断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也不利于创新。
哈尔滨动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梁维燕则认为学校和科研院所都是创新的源泉,跨越式发展也必须走学校与院所结合的道路。他认为,我国的企业要提高创新能力就要建立独立的、自主的而非合资的研究开发基地。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吴应湘研究员结合中科院的改革实际强调,创新体系的建立不能重蹈覆辙,应尽可能地减少人才浪费。
北京农林科学院的袁士畴教授认为,技术创新是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资本相互结合的结果。创新人才的种类很多,广大的农民和工人在创新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就像科教兴国不能理解为科学家和教师兴国一样,技术创新也不能把农民和工人排除在外,技术创新必须与9亿农民联系起来。袁教授还特别强调,我国在发展速度上已经有过很多教训,所以更要对技术创新与跨越式发展作冷静、客观的分析和解释,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不能违背客观规律。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这决定了我国的技术创新与跨越式发展也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他呼吁,在即将加入WTO的时候,更要注重农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切实提高农民的致富水平和能力。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王群教授也提倡调动全社会的创新积极性,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创新需要人才,而人才来自教育,创新还是一种思维,所以要通过教育和媒体来引导人们产生一种创新意识,引导人们根据周围的实际来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
哈尔滨工业大学杜善义院士认为,技术创新不一定非要有什么经济效益。实现创新有赖于人才、信息、技术、资本四个基本要素,现阶段我国在人才、资本和社会机制方面差距较大。对于高校、企业和院所的定位,杜院士不同意把他们截然分开,鉴于目前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所以还是要走三者相结合的道路。他也表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争夺将是技术创新的必由之路,学校和企业都应该重视人才的培养。
东北大学的闻邦椿院士重申创新是整个社会的活动,包括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产品产业创新。当前的关键问题是创新观念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没有观念也就没有思维,也就不会有技术的创新。在产品引进过程中加以吸收、消化和改造,也可以说是创新。对于各个方面的地位问题,闻院士认为没有必要分得太清。
来自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的金吾伦研究员则是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对技术创新与跨越式发展作了一番论述。他说,一个社会的生产力越来越取决于该社会的知识供给能力,而知识供给能力又取决于制度供给能力,后者又取决于人文知识的研究水平与社会理论的创新能力。所以他建议高科技要与高文化结合,技术创新与文化、制度创新结合,技术能力与社会创新能力结合,从而实现科技与人文的整合。
此次论坛是由中国科协主办的,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50多名专家参加了论坛。今后中国科协还将就西部大开发、国民经济信息化、人才与教育三个主题分别举办专家论坛。